「蜱虫」是什么,有哪些危害,如何避免被其叮咬? |
发布时间: 2024-01-22 被阅览数: 198 次 来源:中泰兴盛 |
蜱虫 别称壁虱、扁虱等,属节肢动物门蛛形纲寄螨目蜱总科,全世界已发现约900种。多数蜱虫宿主广泛,包括鸟、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及陆生哺乳动物。蜱虫常寄宿于牲畜皮毛间,在野外多隐藏在丘陵、山区等植被茂盛的草丛、森林或泥土中。每年6-11月为蜱虫最活跃的时期,部分种类会侵袭人体。 对人类的危害 蜱虫是常见的吸血性体外寄生虫,叮咬可致宿主皮肤局部充血、水肿,有时发生急性炎症反应,甚至引起继发性感染。部分雌性蜱虫的唾腺可分泌一种能抑制肌神经乙酰胆碱释放的神经毒素,会导致宿主运动性纤维传导障碍,进而引起急性上行性肌萎缩性麻痹,严重时导致宿主呼吸衰竭而死亡。 蜱虫也是许多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能传播多种病毒、细菌、螺旋体、原虫以及立克次体等。蜱传病主要包括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粒细胞无形体病、森林脑炎、莱姆热、巴贝斯虫、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牛羊梨形虫病等。 主要蜱传疾病的症状与分布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蜱虫病):由携带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的蜱虫叮咬所致,临床表现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病情重且发展迅速,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该病急性期患者及尸体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直接接触患者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感染。在河南省、湖北省、山东省、安徽省、江苏等省都有报告,且有死亡病例。 森林脑炎(蜱传脑炎):由携带蜱传脑炎病毒(TBEV)的蜱虫叮咬所引发的、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急性传染病。TBEV常寄生于松鼠和野鼠等血液中,由硬蜱等吸血媒介传播给人,潜伏期为7-21天。轻型患者起病缓慢,出现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耳鸣、食欲不振等症状,约3-4 天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重症患者起病急骤,可突发高热,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有时出现脑膜刺激症,可在数小时内发生昏迷、抽搐,甚至延髓麻痹而死亡。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林区(占总病例数99%),该病已被我国列入法定职业病目录,森林地区工作者为该病高危人群,每年5-7 月是发病高峰期。 莱姆病:由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蜱传疾病,病程长、病死率较高。其典型临床特征为早期皮肤出现慢性游走性红斑,同时伴头痛、发热、寒战、疲乏以及局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继而出现神经、心脏或者关节的病变。中国的莱姆病分布范围广,疫区主要集中在林区。东北林区主要由全沟硬蜱、南方林区主要由二棘血蜱和粒形硬蜱传播。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蜱传人兽共患病,该病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HGA)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通常起病较急,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主要包括发热、胃肠道症状、肌肉及关节痛,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部分患者伴有咳嗽、咽痛等。严重者可出现凝血功能异常、间质性肺炎、肺水肿、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可利用四环素、强力霉素等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混合感染:当人体被携带多种病原体的蜱或先后被携带不同病原体的蜱虫叮咬后,会引起混合感染。蜱传疾病相关病原体混合感染的情况主要包括:巴贝斯虫与无形体或伯氏疏螺旋体的混合感染、伯氏疏螺旋体与森林脑炎病毒或无形体的混合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与新布尼亚病毒的混合感染。混合感染临床表现更加复杂,更易引起严重并发症。 预防方法 居家保持环境清洁,注意清除灌木杂草、清理禽畜圈舍,注意家畜及宠物的卫生。可用低毒型生物农药(0.12%藻酸丙二醇酯)喷洒可能发生蜱虫的地面,进行防治。 野外活动时穿防护服,扎紧领口、袖口及裤脚,以减少与蜱虫接触的机会。对于暴露在外的皮肤涂驱蜱虫药物(如氯菊酯),能有效避免被蜱叮咬。 被蜱虫叮咬后,建议及时寻求皮肤科医生帮助,不可硬拽取出。紧急情况下可将凡士林或甘油等涂在被咬部位,促使蜱虫松口或窒息,然后用镊子轻轻取出,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擦拭消毒;一旦出现发热等可疑症状或体征,应及时就医,主动告知接触史。 对于有疫苗的蜱传疾病(如,蜱传脑炎)进行疫苗注射。其它一般蜱传疾病,按照蜱媒介传染病进行常规个人防护。新型布尼亚病毒等高致病性及存在人传人风险的蜱传病毒,需要加强防护并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对病人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污染物品按相关标准进行严格处理。 常用病原检测方法 血液样本染色、涂片、镜检;血培养;血清抗体检测(IgG/IgM检测);分子诊断(血液样本/皮肤活检组织PCR、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 蜱传病临床典型病例 外周血和脑脊液mNGS结合旅居史,确诊蜱传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指导临床早期精准抗感染。 参考文献 Hoornstra, D., Harms, M. G., Gauw, S. A., et.al. (2021). Ticking on Pandora’s box: a prospective case-control study into “other” tick-borne diseases.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21(1). doi:10.1186/s12879-021-06190-9 Zhu, Tong, Cai, Qing-Qing, Yu, Jiao et.al. (2021). 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 confirmed a critical case of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SFTSV). Clinical Chemistry and Laboratory Medicine (CCLM). https://doi.org/10.1515/cclm-2021-0791 王晓宇,马玉杰,孙兆丹,等. 黑龙江省蜱虫分布及蜱传脑炎病毒携带情况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0,36(5):750-752. DOI:10.19568/j.cnki.23-1318.2020.05.039. 刘涓,董娜,张云智. 引起人类疾病的蜱传病毒研究进展[J]. 中国公共卫生,2020,36(4):646-649. DOI:10.11847/zgggws1124867. 田冰,邓宝成. 蜱媒传染病相关病原体混合感染[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8,34(9):830-833,844. DOI:10.3969/j.issn.1002-2694.2018.00.176. 汪才侠,胡方成,雷呈祥,等. 蜱虫和蜱传疾病的预防[J].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3(5):50-51. DOI:10.3969/j.issn.1000-7725.2013.05.026. |
相关新闻 |